向学学子讲坛第四讲:如何写作书评

Body
2018年10月26日上午,中文系(珠海)在教学楼C307举行了“向学学子讲坛”第四讲,主讲人贾智副教授为17级同学讲授了如何撰写书评。
讲座一开始,贾老师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中文系同学四年的写作要求,他指出,大一的30篇写作、大二的8篇书评和大三的学年论文,目的在于分别从写作、创新和学术等方面提高同学们的能力,这所有的努力成果都将会在大四的学位论文中体现出来。他特别提醒,努力要趁早,尤其大二学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,必须好好把握。接下来他从如何读书和书评的具体写作两个方向分别做了详细说明。

首先,他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•培根的一句话“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,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,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”引出本次讲坛的主题——书评应该是对书籍的全面思考和全方位分析,不应该过度推崇某一本书。
贾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并举例,对“读书的好处是什么”“有些书读不下去”“读完书没有什么收获”“读书速度慢怎么办”“什么时候合适看书”等问题一一做了解答。他认为,读书可以从诸多方面提升我们的能力,改变我们的人生,但读书要讲缘分,切勿急功近利。随后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老师们推荐的书单,并向同学们推荐了我系的读书会活动。对于“读过书就忘”的问题,他提出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和书评帮助阅读和思考,读书笔记可以为书评的撰写提供灵感,并以《源氏物语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追忆似水年华》为例,列举了写目录与人物介绍、做笔记摘抄、做思维导图等多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。另外,他提醒同学们,在初写书评的“小白”阶段,要做到“专一阅读”,尽量避免同时进行跨门类阅读,即使同类书籍也尽量不要同时阅读超过三本,阅读时要心无旁骛,不断向“高手阶段”的目标努力。
在对书评的系统介绍中,贾老师先介绍了书评的基本概念,又通过将书评同图书介绍、图书广告和作者评论之间的对比,引出了书评深刻性、论述性、客观性的特征。而后,他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外国书评历史和书评在教育、学术、文化和认识方面的功能。

关于书评的写作过程,贾老师对思考、题目、开头、主体和结尾五个部分进行了介绍。
感悟思考,他提醒我们可以从作品的主题、组织结构、语体文学手段及信息的准确性等方面思考。他指出在写书评之前对这些问题能有深入而全方位的理解,就可能在其中挖掘出有用的内容。
对于题目,他借用《中国图书评论》的例子,进行了具体分析:要从阅读中自己的所感所悟出发确定题目,题目应包括评论对象和论点,要求简洁、醒目、有力,标题应尽量客观,避免哗众取宠。
关于开头,他强调言简意赅,重要的是通过开头阐述选题的背景、理由、引出核心论点、对论点进行必要的限定来确定评论基调。同时这阶段要想清三个问题:本书要表达的是什么?与同类书籍相比,它的特色在哪里?我从中收获到了什么?并通过《<汉字源流精解字典>编纂特点简论》一例进行了深入解读。
针对主体部分,贾老师指出,要以深度阅读、思考和分析为基础,从作品中引证材料来论证主题或批判评论,但要避免大段摘抄原文。可分为针对内容和针对表达方式两种形式。在写作过程方面,他从作品、作家、读者三个方面为同学们选取分析角度和切入点提出了建议,并指出书评不要选取太多方面,一个角度就可写出一篇很好的书评。随后他结合《打字机情书与暮年的白玫瑰——读<霍乱时期的爱情>》介绍了归纳、演绎、分析、分类、比较、举例等评论、论证方式。
在结尾时,可概括总结,亦可延展引申,给读者留以遐想。他用《辑佚当严谨——为<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诗词考释>正误》的例子表明结尾要表明立场,敢于分享自己的见解,阐述观点越细致入微越好。但不要表现得过于主观化,需冷静分析而非侮辱或嘲笑。
最后贾老师提出,书评不是读书报告,我们要从核心板块或一小部分出发,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。在由浅及深地介绍了书评写作的进阶之路,强调了要不断追求深度,有海量的阅读作为基础,他向同学们推荐了部分可参考的期刊、报纸、网站。此外,他还与同学们分享了《<雪国>书评》,从引用他人评论、讲述个人感受、引用原文和评述、提出问题和分类分析、理论升华等方面再次做了解释和强调。